一、目標 孤獨癥兒童教育訓練的總目標是發展自我照顧、促進個人生存能力。矯治目標為: 1. 促進正常發展 在訓練過程中要著眼于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,逐步提高各方面能力,開發潛能。并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,有序地使病兒在人際交往、語言溝通和社會適應行為方面明顯的缺陷得到補償,促進正常行為的建立。 2. 消除過分行為 凡聽、嗅、觸等感官的自我刺激、不適當表達情緒或自傷、暴怒等干擾正常學習和正常發展的過分行為,應予消除。 3. 避免及消除固定僵化行為 孤獨癥兒童往往思維僵化固定,對教育訓練與日常生活構成障礙,須重視增長率策略,避免形成固定僵化行為,如有則應予以消除。 二、訓練重點 1. 學前 著重于吃飯、穿脫衣鞋與大小便處理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培養。 2. 學齡期 早期著重生活常規和獨立學習、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,后期則應逐漸發掘其特殊能力。 3. 青春期 了解自身生理改變,培養衛生習慣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,進行職前培訓。 三、原則 訓練時,應遵循下列原則: 1.應用學習原理、行為矯正技術、工作分析方法和實質性增強來學習新行為,消退過分行為。 2.根據實用原則,按兒童實際年齡,通過實物進行教育訓練,切忌抽象說教。 3.按照兒童的實際能力,注意個別差異,設計個別教案,循序漸進地教育訓練。并分析其固定僵化行為,以逐漸減少原則進行矯治。 4.注意學習課程與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與彈性化,把握隨機教育,避免固定僵化。 5.家庭積極參與,力求學習生活化。在家庭參與下,找出適當教學訓練目標,并通過生活教學,達到學習目標。 6.身心機能協同發展。在訓練過程中既要注意提高身體素質,發展運動能力,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質,培養良好個性,使身心兩方面協一致。 四、方法 1. 個別化教學(結構化教學) 根據個別差異,制定教學方案,進行一對一教學與評估。有關人際關系、社會性行為與語言的教學,可能過有計劃地安排小組活動,獲得實用經驗。 2. 行為矯正、行為分析療法(ABA) 強調正性強化,細分學習步驟,有步驟地鼓勵行為改善的泛化,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能力。 3. 感覺統合治療 促進腦神經生理發展,改善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動和自傷等行為,發展個體學習能力。 4. 聽覺統合治療 通過聆聽經過調制的音樂來矯正聽覺系統對聲音處理失調的現象,并刺激腦部活動,從而達到改善語言障礙、交往障礙、情緒失調和行為紊亂的目的。 5. 游戲治療 通過情境法、角色替代法以及待人接物游戲、玩具教材、視聽覺游戲與運動游戲等,使之逐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,逐漸適應生活,改善人際關系。 五、內容 。ㄒ唬┥钭岳砟芰τ柧 生活自理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獨立行為,也是順應社會的最基本行為之一,所以必須盡最大努力,幫助孤獨癥兒童掌握穿脫衣服、自理飲食、自理大小便以及洗手、洗臉等技能,為日后適應社會打好基礎。 。ǘ┱Z言能力訓練 盡力通過呼吸訓練、口型和發音訓練,進入單詞訓練、說句子、復述及對答能力訓練、語言理解訓練、文字訓練等,逐步發展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。 。ㄈ┱J知訓練 要提高孤獨癥兒童的認知功能,就必須加強感知等訓練。包括聽覺、視覺、觸覺、識別顏色、識別形狀、數概念的學習等內容,。 。ㄋ模┙煌柧 包括訓練注意、模仿動作、姿勢性語言的學習與表情性動作的理解,提高語言交往能力,以及利用游戲來改善孤獨癥兒童的交往能力。 。ㄎ澹┻\動訓練 包括基礎感覺輸入訓練、大肌肉與小肌肉運動訓練等。 。┬袨閱栴}的矯正 孤獨癥兒童有較多行為問題,如發脾氣、自傷、尖叫等,這些行為不但影響學習與訓練,還會傷害他自己或對周圍人帶來干擾,故應矯正行為問題,使孤獨癥狀兒童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,維持一些良好行為以適應社會。 |